> 文章列表 > “在井蛰龙如屈伏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在井蛰龙如屈伏”的出处是哪里

今天,我们来聊聊一首古诗中的名句——“在井蛰龙如屈伏”。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徐夤的作品《魏》,它像是一幅古代政治风云的画卷,让人在文字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。

首先,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诗。这里的“井”指的是深井,暗喻困境或低谷;“蛰龙”则是指潜伏的龙,隐喻有才能但暂时不得志的人。整句话的意思是说,即使处在困境之中,有才能的人也像蛰伏的龙一样,虽然暂时屈服,但终有一天会腾飞。

那么,问题来了:为什么诗人会用“井蛰龙”来形容这种情况呢?其实,这里的“井”并不一定是真的井,而是一个比喻,象征着困境。诗人借由“蛰龙”的形象,表达了对身处逆境却不失志向、等待时机的赞美。

这句诗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古人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。在古代,文人墨客常常以自然界的万物来比拟自己的境遇,以此表达对人生的感悟。而在现代社会,我们虽然不必像古人那样隐居避世,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句话中汲取力量,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,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
举个例子,就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这两句诗也是在告诉我们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只要我们像蛰伏的龙一样积蓄力量,最终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时刻。所以,让我们在生活的“井”中,保持一颗“蛰龙”的心,等待时机成熟,一飞冲天!

“在井蛰龙如屈伏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在井蛰龙如屈伏”出自唐代徐夤的《魏》。

“在井蛰龙如屈伏”全诗

《魏》

唐代 徐夤

伐罪书勋令不常,争教为帝与为王。

十年小怨诛桓邵,一檄深雠怨孔璋。

在井蛰龙如屈伏,食槽骄马忽腾骧。

奸雄事过分明见,英识空怀许子将。

作者简介(徐夤)

徐夤:字昭梦,福建莆田人。登乾宁进士第,授秘书省正字。依王审知,礼待简略,遂拂衣去,归隐延寿溪(现留于绶溪公园,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)。著有《探龙》、《钓矶》二集,诗二百六十五首。